•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专家观点 » 正文

    农业旅游该如何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12 13:59:27    作者:网络    浏览次数:191    评论:0
    导读

    农业+旅游即所谓农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刚起步时主要是学习西欧国家、

    “农业+旅游”即所谓农旅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刚起步时主要是学习西欧国家、日本、台湾等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追捧。其中不乏成为全国的示范和学习的项目,但是依然不能忽视大部分农旅项目存在产业带动能力差、综合效益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品质较低等问题。
     
    那么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业+旅游=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呢?
     
    1、精确定位,突出主题,树立品牌
     
    主题是一个旅游地的灵魂,是文化品牌的确立,是决定走哪条道的关键点。当前各种亲子农乐园就是没有自己的主题,都是许多游乐设备的堆积,寻找一个独特文化主题进行串联,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创建核心吸引力,是首要问题。如果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那么市场会选择离其比较近的这样一个亲子农乐园,而我们就没有了任何优势。这个主题肯定是项目的灵魂,目前很多项目最大的失误就是毫无主题。
     
    2、抓住“农”字,做好“农文章”、“水文章”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城镇化不断扩张给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的慢生活渐渐被嘈杂、功利所充斥,小时候的点滴成了令人奢望的美好回忆。我们还能回忆,可孩子们就只能在梦中体味了。因此,农业园要以“农”为主线,结合亲子游乐项目,打造一片都市人的乐居净土,打造一个孩子们的乡土乐园。
     
    北京洼里乡居楼、上海欣耕工坊,都是以亲子农趣体验为主题,以农耕体验、亲子游乐为表现形式,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亲子类项目的本质在于教育,通过在田间地头参与各类活动,达到3个目的:让孩子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学习农耕知识,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在家庭亲子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与父母、与农夫、与社会沟通,学会爱与被爱,让孩子变得善于表达;孩子在田园实践中,通过各类动手活动,能够提高孩子对新事物学习接受能力。
     
    以北京洼里乡居楼为例。洼里乡居楼分为两个区,一个区域是就餐和住宿区,另一个是休闲游乐区,两个区域之间有一座小石桥相连。休闲娱乐区有儿童游乐场、乡村游乐园、洼里博物馆、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动物园、采摘园等,游乐场里有荡秋千、坐飞椅、蹬木桶、走迷宫,在游乐园中走独木桥、树桩桥、攀登木墙、障碍长廊、荡麻绳等项目。所有游乐项目均以木材、麻绳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凸显其乡土气息。
     
    3、精致化运作,填补市场空缺
     
    项目地将来要填补市场空缺,不是从体量规模上填补,而是从内容、从精致化方面填补。比如台湾的飞牛牧场、北京的洼里乡居楼等等,其实他们的规模体量都不大,但是他们走的都是精致化发展的路子。这也是项目地接下来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定位精准、主题鲜明,将项目地做成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体验性强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就拿飞牛牧场来说,其园区内部功能分区十分细致,设有牧场动物生态区、水域生态区、蝴蝶生态区、童玩体验区等,并开设DIY体验等活动。
     
    4、区分市场,做好四时营销
     
    亲子游的两大市场来源:第一是以家庭为主的周末家庭亲子游。第二是以学校为主的非周末学校团体亲子游。这两大市场的不同决定项目地未来要开发的思路也不同,家庭亲子游注重亲子的家庭参与性,我们不能形成做亲子只做孩子而不做大人的文章,必须策划一家三口的游乐内容和活动,不能把孩子哄住了,家长在旁边无事可干。学校团体要做的是做好研学+活动,要充分迎合国家政策做亲子研学文章,做好既有游又有学的课程体系活动。
     
    (文/网络)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网络原创作品,作者: 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158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