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专家观点 » 正文

    浅议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思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22 22:10:10    来源:基层农技推广    浏览次数:891    评论:0
    导读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文章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 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创新农业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方面论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思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文章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 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创新农业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方面论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思路。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需要转变观念和经营方式, 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突破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业限制, 向加工和市场延伸。目前, 我国传统农业所占经济比重在下降, 而深厚的小农思想和旧的生产方式以及捆绑在农业上的人口和劳动力还大量存在。如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思路着力。

    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应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 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要完成生产目标的转换, 必须调整农业结构, 由单纯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产量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要的方向调整。

    1.1 以农民作主体, 按照国家政策,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要贯彻中央政策, 保证粮棉油的种植面积, 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由农民选择符合当地实际、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东西来种养和经营。这就会在同样多的面积上增加效益。

    1.2 把适宜种养、有市场的东西调大, 实行规模经营

    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 扩大一家一户选择出的经济效益高的种养品种, 形成同类产品的专业乡、专业县或专业区域, 进行大规模生产, 形成规模效益。

    1.3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调优上规模的产品

    在食品紧缺时期, 农产品生产追求量的最大化, 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 在数量上有了保障后, 人们越来越重视质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目前, 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市场消费时尚, 越是优质农产品价值越高。国际市场有严格的绿色壁垒, 国内农产品市场有严格的准入制度, 因此必须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 促进结构调整的优质化, 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 保障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 从源头到终端实行全程优质化, 改变过去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

    1.4 做好两个“流转”工作, 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道路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山林、水面流转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和农村资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空间。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它产业, 使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减少, 有利于形成少数人种多数人的地, 扩大人均生产面积, 为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使规模化经营成为现实。二是把土地、水面、山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逐渐转移到少数人手里, 使农村劳动力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就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扫清了生产关系的束缚, 可以冲破一家一户的壁垒, 使农业机械奔驰在广袤的土地上, 且能广泛运用科技。

    1.5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结构调整提供扎实基础

    在一家一户小规模耕作的情况下,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受到限制。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土地、山林、水面向少数人流转, 种养规模扩大, 会涌现出许多大农场、大庄园, 使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受一家一户的限制, 有条件在更大规模上推进。大机器的广泛应用, 又促进了产业化与结构调整, 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同时, 在大农场、大庄园内聘用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干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工作, 园区内实行现代化经营, 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 加快农村城镇化, 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工业化

    现代农业就是要把农业从内部的一产向二、三产延伸, 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 能较好地把种养殖、加工、流通融为一体, 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在县、乡搞农产品加工, 能把部分农民转成职工, 由于他们能认识到作为工业原料生产的种养业的投入和辛苦, 会以特殊的情感和理解, 把现代技术条件下农产品加工的效益, 部分地转移到一产, 使农民也可以得到第二、三产业中的一些利润, 打破工农产品剪刀差。特别是产业化经营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 有利于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和城乡协调发展, 为农村的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必须在第二、三产上有突破, 在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

    2.1 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通过调整结构形成工业原料的规模化生产, 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鲜活产品市场获取规模效益, 同时规模化的生产也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 解决了集中加工与零星资源的矛盾。建好原料基地。首先,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区内特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 实行跨区生产, 建设地区性规模基地。其次, 要以企业为依托。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 以现代工商理念和方式把资源基地扩建到全国有同类资源的地方。第三, 要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组合。按照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对同类产品生产加强跨区域合作, 增大区域内资源规模, 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原料生产基地, 使加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2.2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要尽量办在县城或建在资源集中地。在发展中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冲破乡亲观念束缚, 尽可能减少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用工业化生产理念来办加工企业, 用股份合作制来改造企业。用先进的工业管理机制、标准化的生产要求, 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把土生土长的企业经营者培育成懂经营、善管理、视野广, 胸怀大志, 善于在市场经济中驾驭企业、扬帆远航的企业家, 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 同时, 存在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这就决定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必须有比工业生产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通过优化环境, 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 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用集群化的模式来壮大企业。目前, 大多数农产品加工厂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水平, 精深加工不多, 带动能力有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毫无优势可言。从实践看必须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才能在竞争压力中不被各个击破。因此, 在当前要搞好企业整合, 鼓励并扶持现有的工、农和企、企加强联合, 用现代企业制度把散、小、弱企业整合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 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

    2.3 开拓市场, 搞活流通

    要在立足资源基地、扩大加工基础上开拓市场, 既卖鲜活产品又经营加工产品, 使农民成为商人、经纪人。一个县一个地区原料基地扩大之后, 其规模效益必须通过扩大市场来实现, 这就要求县域经济走出县外、省外、国外, 让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在鲜活市场和加工产品市场两个日益成熟的市场内,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从产品质量控制、打造市场品牌、提高营销手段等多层次着手,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用先进的商业理念武装企业职工和农民, 提高他们的经营决策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分析、了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内外市场状况, 包括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变化的多种因素, 避免企业和农民生产的盲目性, 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 获取高效益。

    3 创新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 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 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 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 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 其活跃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只有正确把握组织形式变革的方向, 建立利益共同体组织, 才能在深化农村改革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3.1 建立集团开发带动型组织

    “企业+农户”型组织是以具有导向和“龙头”作用的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 通过合作联营、挂靠或代理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 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 实施一体化经营。

    3.2 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

    “公司+基地+农户”或“加工流通企业+基地+农户”型组织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 以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 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 进行一体化经营, 或形成紧密的农工商综合企业, 或形成互惠互利的松散联合。这种形式适合在市场风险大、技术水平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以及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

    3.3 建立专业市场辐射型组织

    “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组织是以 (专业) 批发市场或 (专业) 交易中心为依托, 拓宽商品流通渠道, 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 形成产业优势,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 极大限度地克服了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缺点。

    3.4 建立主导产业 (产品) 依托型组织

    “主导产业+农户”型组织是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 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规模经营。这种形式围绕主导产业 (产品) 分工细化, 产前、产后系列化、一体化服务得以发展。

    3.5 建立中介组织服务型组织

    “企业+行业协会 (合作社等) +农户”或“协会+农户”或“公司+协会”型组织是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 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 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 实施一体化经营。

    3.6 建立区域开发带动型组织

    “区域开发组织+农户”型组织是带有政府行为的组织形式, 也是近几年少数地方采取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 主要针对“四荒”等开发难度大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进而形成配套产业和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类型。其特点是在区域开发组织的统一规划和安排下, 开发商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参与区域改造治理, 带动当地农户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须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为基础, 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 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必须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的素质为前提, 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

    作者:潘军茂 席晓燕 陕西省旬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589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