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专家观点 » 正文

    厚植农耕文化传统,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6 20:00:50    浏览次数:306    评论:0
    导读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中国要强,农业必强。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乡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

    中国要强,农业必强。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的号角由此吹响。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对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并再次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随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全面推进,农耕文化越发成为农业强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底气所在。如何在厚植农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春风化雨并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任务。

    挖掘总结:农耕文化为农业强国提供智慧与力量

    在农业生产方面,追求天人合一与永续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以“三才”理论为哲学指导,以“天地人”为实践面向,具有高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亲自然色彩。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既要“以事适时”“不违农时”,也要“相土之宜”“施肥得理”,还要“不夺物性”“万物共育”。在尊重与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劳动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王祯《农书》总结道:“顺天之时,因地制宜,存乎其人”,如此才能在天、地、人、物的平衡和谐关系中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正是“天人合一”思想内核的塑造与刻画,中华农耕文明方能垂万年而不衰,并涌现二十四节气、“地力常新壮”、生态农业等超越时代的农耕成果与精华。

    在农业生态方面,讲究自然大道与和谐共生。传统农耕文化具有鲜明的生态意蕴。先民在农业实践中不断观察并效法天地万物的做法,决定了其感悟到的“农业”之道必然是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自然”之道。农业生产者自觉地视自然为生命之母,人之所获皆是大自然福泽恩养的结果,“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也就从自然认知逐渐演变成为农业法则。《论语》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古人朴素自然观的萌发最早指向对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劝,之后不断渗透到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并先后凝练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实生物,同而不继”“种谷必杂五种”等生态农业理念。到明清时期出现的复合循环农业,更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乡村社会方面,注重耕读传家与亲仁善邻。“家”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耕读传家”历来被传统家族奉为家训家规。“晴起躬耕三分地,雨来坐读半架书”,“耕”为立命与养身,农耕文化即在父子相传中实现传承;“读”为修身与立德,以之为径能实现从“农”到“士”阶层的流通。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层面,群体性农业劳动塑造出亲仁善邻的淳朴民风与乡村氛围,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繁重的农事活动与抵御反复的农业灾害。基于乡邻之间的守望相助,村民们缔结形成共同的乡规民约、伦理道德和文化认同感,乡村也由此成为充满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

    古为今用:依托农耕文化助推农业强国

    政府有为,全面构建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农耕文化传承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综合性工程,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将农耕文化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以规划“定向”,以制度“把舵”,出台相关法律,再配合广泛宣传和动员,以唤起大众对农耕文化的再认识。其次,积极转化农耕文化资源以形成农业遗产产业,重点开发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和以生态和文化为资源的休闲产业,让农民和相关利益者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以此增加其投入农耕文化的动力。再次,将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积极开展耕读教育,通过体验乡村生活、参加农事活动等,让孩子们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熔铸根魂,大力激发农耕文化在地活力。农村是农耕文化发源地,有山有水有灵魂的乡村才会孕育出灵动鲜活的农耕文化,故农村必须经历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既要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更要守住乡土味道、提升文明程度。其次,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具体工作之中,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其中的宝贵资源、历史典故等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以文化春风化人。同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坚决遏制陈规陋习,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阵地,让农耕文化真正“活”起来。

    讲好故事,不断增强农耕文化世界影响力。农业强国是以国际比较为参照,能够体现“农业强”的国家,既要在硬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应具有世界级的农业文化影响力。“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悠久精深的农耕文化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也是展现中国形象的良好窗口。中华农耕文化拥有庞大的“故事素材库”,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与目标需求对症下药,传播深受他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华农耕故事,如此既能以农传声,形象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又能以农载道,让外国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与认同中华农耕文化理念。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陈加晋、吴荣顺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

    策划:宋雅娟 武玥彤 谢芸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698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