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土淘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 » 农业头条 » 正文

    农业创业者,到底为啥这么卖力就是不赚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20 21:45:30    浏览次数:297    评论:0
    导读

    眼下正是大棚西瓜开始上市的时节,去年大棚西瓜比同期价格贵了一半,瓜农赚的盆满钵满,着实提高了瓜农的种植热情。但今年情况却

    眼下正是大棚西瓜开始上市的时节,去年大棚西瓜比同期价格贵了一半,瓜农赚的盆满钵满,着实提高了瓜农的种植热情。
    但今年情况却不容乐观,天气暖和,扎堆移栽,造成各大产区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加上雨水频繁,气温低,消费量减少,让疲软的市场雪上加霜,价格由一周前的1.8元/斤断崖式下跌至0.9元/斤,真是瓜贱伤农。
    瓜农的付出,没有种过瓜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可以说瓜有多大个,就出多少汗。
    放眼望去,滞销的又何止是瓜农。“丰产不丰收”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魔咒,困扰着中国土地上广大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
    一个果农儿子的追问
    我的家长在素有闽南金三角之称的漳州。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背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式抬升、延伸,地处北纬24度左右,年平均温度在25摄氏度上下。
    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故此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鱼米丰腴。
    去年荔枝扬花期恰逢风和日丽,座果率较高。和往年一般,当看完龙舟比赛后也如期进入了荔枝的成熟期。
    漫山遍野红彤彤的荔枝果挂满枝头,似乎为一座座山头披上一层红纱,硕果累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是果农的脸上却没有枝头上的那般灿烂,因为这漫山遍野的荔枝滞销,只能贱卖。
    一斤上品果收购价1.6元,中品果1.2元,普通果几毛钱一斤,更有甚者半卖半送,懒得与收购商计较。
    收入扣除肥料、药水钱,所剩无几,连基本人工费都没有。许多家里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唯有老幼留守的家庭,都只能望树兴叹,任其掉落、腐烂,而无力摘采,因雇工摘采实在不划算。
    痛定思痛,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到底谁之过?难道传统的农业模式真的将为时代所淘汰么?
    一位老农关于滞销的思考
    人们有个错觉,认为中国人均土地少,农产品应该供不应求才正常,其实不是。
    以现在的生产技术,除去几亿真正的农民知道,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一亩田能养活多少人?
    在化肥农药及其他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农产总量可以养活整个亚洲,当然是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也不包括过度的加工与消耗。
    ●嘴叼了
    农产品本质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但现在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了。宁吃好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少吃饭多运动健康营养不冲动,新的消费习惯甚至人生观,都在深度影响着农产品走向。
    以前的傻吃痛喝场景不多见了,人们已经给自己囤积了足够多的脂肪,嘴叼了。消费讲究了,那些初级粗粝的农产品还没跟上进化的脚步,自然就滞后。
    ●被挤了
    开放是双刃剑,农业也是!全球化的今天,你还只看着自家的左邻右里,注定会被远方的朋友超越。你的苹果没有人家的好吃,还难看,请问谁愿意买你的?
    看看高端水果市场吧,咱有底气跟发达国家比吗?再看看人家的棉花小麦,咱的品质争得过人家吗?价格呢?!
    中国不比那几个发达国家,咱们山川秀丽,但不少地方不适合大规模种植,咱没法给人家比。
    那咱就别跟他比了呗,咱就小而美地发展咱自己的,用咱中国人自己的智慧,生产出更好更优秀的农产品不行?
    “丰产不丰收”的魔咒如何破除
    “丰产不丰收”这一魔咒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农业小生产与消费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
    前几天看到一篇新闻,说美国的农业生产两个人可以种几千亩的土地,而能实现这个目的,除了依靠现代科技和机械化生产外,主要还是美国的农民相对较少,农业土地比较多。
    相对于美国的农业生产,我们的农业机械化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而规模化根本谈不上。也正因为规模化的缺失,农业生产才频繁出现了“大小年”“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我国规模化的土地较少,而且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联产承包后土地分到了一家一户,就更加分散了。
    再加上农民缺少信息引导,在小农意识的促使下,跟风种植、盲目种植现象频繁出现。而这也是导致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直接原因。
    这些年,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全国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3,但大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实力不强,重生产、轻市场,往往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产多了烂市,又一哄而散。市场的结没解开,产销难对路。
    常看到有人在后台问源味君,“今年我种点什么才好赚钱呀?”
    很多人会说“市场缺什么,农民种什么呗”,道理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农民到底该种什么?
    选准优势产业。一个地方资源禀赋如何,产品优势何在,市场渠道怎样,都需要科学规划、认真考量。
    从跟风到合理布局,从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变主动出击,突出特色,找准市场,这样发展起来的产业才脚步笃定,对于市场行情涨落更冷静。
    同样是种藕,湖北汉川的产品从鲜藕到籽莲、藕粉,市场不愁卖。同样是土豆,甘肃定西人把它做成百亿元的大产业。
    可见,找对路子,下足功夫,一步一步把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就能具备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底气。
    ●抱团闯市场才能避免滞销
    摸行情、树品牌,靠小农户单打独斗不行,只要新型主体不要农民也不行。
    农业产业化,要从耕种收到产加销,建立起利益紧密联结的产业链,让各类主体充分参与现代农业,各司其职,各归其位。
    龙头企业擅长市场,做好产销衔接;合作社擅长管理,组织生产;
    农民擅长种植,负责田间管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
    理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地头到市场,信息传递有效,生产组织有序,让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政府该如何作为?
    政府要加大对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的扶植力度,鼓励和允许更多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只有规模才能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购置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允许更多的农户通过贷款实现机械化生产;
    此外,要加强信息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种植农产品,避免盲目种植带来的生产过剩。当然,政府信息引导还是比较麻烦的,农户赚钱了,他不会多给政府交税,赔钱了则会去找政府的麻烦。
    笔者就曾经见过农户把政府统一种植,但是卖不出去的西瓜拉到县政府门口堵政府大门的现象出现。
    所以说,要做好信息引导,就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信息系统,综合全国各地,各个季节农产品的生产,科学地去引导种植。
    相信,通过以上多措并举的办法,农产品“大小年”现象将会有所缓解,甚至消失。
    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根本是让小生产对接大市场,这既要一场生产力调整,也需要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市场千变万化,行情注定会起起落落。
    只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让新型主体在市场摸爬滚打中更加成熟,农产品滞销的遭遇也会更少些!
    关于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你有什么话说,期待在土淘头条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tutao.com/news/show-84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help@91tutao.com。
    0相关评论
     

    (c)2016-2023 土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3464号